你学车的时候,有被教练骂过吗?多数人没学驾照之前,自我感觉是一学就会,可到了驾校就怎么学也学不会。还记得自己第一次上路,手心冒汗,紧张成狗的样子吗?说起来,人类不会飞,也跑不快,但是人却会开车,能坐飞机,下一步大概只有瞬间转移才能满足人类对速度的追求了。其实这开车也是一门大学问,对这个话题感兴趣的朋友,请给队长来个强烈推荐,咱们马上开讲。
从心理学上来讲,当对外面环境的掌控力越弱的时候,就需要通过绝对的操控来给予自己安全感,我们会驯养牲畜 宠物,来缓冲生存环境恶劣的恐慌感;会在游戏中,创建角色,满足自己内心的渴求;喜欢PUA别人的人,其实才是最隐晦的loser。
我们驯化野马的历史有5500多年,最早的驯马场在中亚的哈萨克斯坦北部,马镫则是中国北方游牧民族鲜卑人发明的,于公元3世纪晚期发明,使得骑兵成为冷兵器时代的先锋军,成功驾驭了马之后,直接促进了交通方式 畜牧业和远征攻伐方面的历史变更,连电影《阿凡达》的男主在会骑行飞行翼兽之后,才得到潘多拉星球认可,这就是操控性的重要性。
中国第一个驾驶员是给慈禧太后开车的太监,当然那个时候是无证驾驶,后来在民国考驾照还要学习简单的修车技术,因为当时的汽车路上动不动“抛锚”是常事,1934年就有扣驾照分的规定,有效期也是一年,新中国成立之初我们还有自行车驾照。可见无论你有没有车,学车都会慢慢成为生活必须的一项生存技能。
“考驾照多难,难于上青天”,原因有四点,一是:很早以前的驾考是考核性实验,现在是淘汰性实验,比如入库考试中不能停车,否则就是不合格,这实际上超出了实用范围,显然在入库途中停车不会造成安全隐患,甚至随停随调比“一把到底”更安全。加上现在都是电子监考,真是“一丝不苟”,绝不“徇私枉法”,在操作过程中稍微有点偏差就容易扣分。二是:驾考学习主要还是为了通过考试,教练的模式比较单一,但是每个人思考模式和身体协调性都不同,每个车秉性也不一样,练车的车况是这样的,考试的车况又是那样的,对于新手来说是个不小的挑战。三是,成年人的时间都比较琐碎,要兼顾事业 家庭,抽出一些集中的时间练车本来就比较困难,断断续续地练车,效果就大打折扣。四是:最大的问题是心理素质不过关,一上车就紧张,每年在驾考大厅崩溃的人也不少见,队长相信在座的各位,很多其实是没有技术障碍的,主要是心理障碍更难以跨越。
听说国外都不限速,是不是这个驾考“难通过”是我们的特色,还真不是,队长专门去看了一下外国的驾考情况,德国考驾照还需要完成八小时的急救课程,而且只有五次机会,如果考了三次没通过,就必须做知识和判断力等心理测试,如果五次都不过,不好意思,你就会被认定为“不适合开车”的人。法国新手经历多次考试拿到驾照,必须连续三年贴“实习”标识,第一年只有六分驾照分,此后没有扣分才会一年增加三分,直到三年才能有12分。要想在瑞士拿到驾照必须参加感觉课和救护课,半个小时以上路考时间,能一次通过真不多。在地广人稀的澳大利亚,考完试拿到的都是临时驾照,各种受限,想要拿到正式的驾照至少用2年的时间,当然也有比较容易考的,比如美国.......
最后,人车合一
人人都想成为“老司机”,人们觉得开车的时候,不用仔细琢磨就知道车离马路牙子有多远,这是肌肉记忆,其实不然,“车感”这种情况与大脑的可塑性有关系,简单来说就是大脑可以重新定义身体边界。
先从眼睛开始--眼界要大,不要以为司机看到的景象都是一样的,为什么有的老司机看起来全知全能。只要你的眼睛捕获的信息越多,大脑的脑补能力就越接近现实,如果眼睛给你提供的信息少,脑部可能发生的信息就太容易填满,一旦填错,悲剧就会发生。难以理解吗?就是把你开车的视线再扩充原来的一倍,迫使大脑习惯处理这么多信息,关闭不该看的地方,例如发现二十米外的水坑,看远处车道线变化,瞥一眼后视镜知道后方车辆车道和速度,预测下一步的合理方案。如果你的眼睛只能盯着车前面十米的地方,等你发现水坑,你已经可操作的范围缩减90%。
再利用耳朵的辅助作用,关注细微声音的变化,发动机的轰鸣声,老司机甚至可以通过发动机声音,辨别最近加油的油品如何,听风声,是横向风,还是对向风,就知道打方向时是否需要调整······
最后用身体去感知,方向盘是否抖动,座椅的震动,刹车时感受踏板的震动,这就是老司机为什么不容易超速,即使不开导航,也能感知车速多少。
这些并不难,不过就是开发我们作为动物的本能,美洲豹在急速追逐羚羊的时候,就是通过这些本能做出机会把握,启动奔跑,预测猎物动向,做出急转弯·······所以有时候我们需要虐待大脑,不断要求大脑去苛求更多的外界信息。
人车合一到底存不存在呢?我们都有一个科幻梦,想让机械成为人类脆弱肉体的延伸,最早的变形金刚 奥特曼就是人操纵的。需要学车,是生活需要,驾考难,是技能刻板熟练地需要,锻炼驾车能力,是自己和他人生命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