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中的往事,多如繁星,总有几颗耀眼的闪烁在脑海中,在静寂的夜里苏醒。
村人学骑自行车的事便是一颗亮星。
那时九十年代初,村里分田到个人承包到户已经有几个年头了,由于大伙的辛勤劳动手里都多多少少有了点积蓄,再也不像以前“干多干少一个样,干与不干一个样,上工等敲钟干活一窝蜂”,一年忙到头也挣不了几个大子儿。
有钱了那可要好好改善一下家庭环境,土坯房推了盖上三间砖瓦房,做个气派的实木门,圈一个红砖大围墙。
而大伙最想买的就是自行车。因为出行实在不方便。那时候到县城四十五里路全靠这脚丫子吧嗒吧嗒走,一来回九十里太累了!虽说通了班车可是很多人都舍不得掏那个钱来坐。再有就是到乡镇上也有七八里地,让人一通好走。
买,咬着牙也要买。这不仅方便自己的生活,更重要的是经济能力的像征。那叮零零的铃当声吸引了很多人的目光,他们住往在一片评头论足中发出啧啧的称赞声。
但光有车还不行,你得会骑才中。
学车已经是会村男女老少迫在眉睫的事情,买回来不会骑算个什么事呢?
要学车首先得选场地,乡村的公路虽说路况较好但是来住车辆太多,有一定的危险性,自然不是最佳选择。
而乡下小道坑洼不平不说还比较窄,车轱辘往上一运动来回直蹦,车把很难扶住,不中不中。
最佳选择是晒谷场。
它地势平坦,视野开阔。关键有一点那就是能有效防止人体受伤。特别是当你车速过快难以掌控或车体倾斜将要摔倒之时那厚实的柴禾垛总能用它的温柔的一面把车阻挡,不伤车不伤人真好。
来,咱们来看看学车的场面吧。
瞧,这位是陈哥,虽然年过三十身体较瘦可那就是利落,推车助跑然后右腿一扬迅速骑在车座子上,两脚轮换着踩着脚踏板,车轮子转的飞快,虽有几次车体倾斜,但他总能化险为夷,他是学车学得最快的,个把小时已熟练掌握,后来骑技日益精纯,能单丢把双丢把,车子在他的手里像一只温驯的绵羊。
再看看张嫂那就不行了。胆子小身体又胖,虽然有老公在后面扶着,你仍能感觉她身体因为紧张而有些僵直,手抖脚也不听便唤,一只脚踩在脚踏板上一只脚在地下助跑,都助跑一圈了,还是没胆量跨上去骑。
:“上座,我的姑奶奶,我都跟着跑一圈了你还在跑。”老公在后边气喘吁吁地说。
张嫂这回真争气,一甩腿骑了上去,车子蹬了几圈似乎是找到那种感觉了,老公悄悄松了手,可是对面邻居刘婶骑着车子过来了,由于是新手,张嫂车闸也不知道捏,嘴里叫着:“哎,哎,哎——”直接就撞了过去。
哐当,一声响两人都摔到在地上,由于她胖弹性相当好所幸只是擦破点皮渗出点血并无大碍,刘婶则来个大马趴疼得真哼哼。
:“你这女啊,也不知道捏闸刹车,你看你给我撞得,哎哟,这手掌还擦破了,要不是我头抬头高,这脸非破相不可。幸亏是洋马儿,要是你开汽车我还不被压扁了?”
:“婶,不要紧吧,快,我扶你起来”张嫂的老公慌不迭地跑上前来帮着搀人扶车,张嫂脸窘得通红,没说一句话汗珠儿顺着脸往下淌,想必是吓得冒了冷汗。
而七八岁的小孩学车那是另一道风景。
由于家里条件所限,买不起童车,只能骑笨重的二八或二六自行车。孩子个头小,腿也短没法子坐上车座,个头小的只能在自行车框架的三角区里伸腿过去骑,弓着腰低着头,蹬半圈那动作十分滑稽有趣。
个头稍高一点的就能上大杠了,在晒谷场尚可自由骑行,但是路况差的就不行了,特别是过那些田间小路时有的挖的小排水沟,一不留神就骑了过去,哐的一声,只感自己裆下一阵火辣辣的剧痛,疼得人龇牙咧嘴。
学车最主要的是要专心不能心没而用,陈嫂家的大儿子就是闹了个笑话。
那天陈嫂正在河边洗衣服,水波微微,鸭鹅嬉戏,柳枝轻扬,不时从水塘里跳出几跳小鱼来。
:“妈,妈——我学会了,我学会了”那稚嫩的童声叫得很响亮,她儿子骑得飞快,叫着笑着两个黑黑的眼睛眯成了一条缝。
哗啦一声水花四溅,自行车和人一起跌进池塘,慌得陈嫂鞋都没脱跳进去捞人捞车,邻居也赶紧跑过来帮忙,幸亏池塘水不深,那孩子很快就露岀头来,抖抖头上的水调皮地笑了。
叮零,叮零清脆悦耳的自行车铃声响彻村头巷尾,这是欢快的乐曲,是农村发展前行的脚步。
如今的村子早已是小轿车遍地跑了,那些儿时的自行车呢?有的被卖了,有的被遗弃在某个角落上面积满了灰尘。但那叮零叮零的声音却一直响在我的心头,如那天上闪亮的星星永远照耀在记忆的脑海中。